电子产品散热设计干货分享:热传导过程理论基础<八> |
将傅立叶定律整理,得导热系数定义式: |
λ= q/(dT/dX) |
物理意义:导热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梯度下的热通量。因此,导热系数表征物体导热能力的大小,是物质的物性常数之一。其大小取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、状态、温度和压强等。 |
导热系数大小由实验测定,其数值随状态变化很大。 |
SHAPE * MERGEFORMAT |
3.1 固体的导热系数 |
金属:35~420W/(m·℃),非金属:0.2~3.0W/ (m·℃) |
〖说明〗 |
固体中,金属是*好的导热体。纯金属:t↗,λ↘;金属:纯度↗,λ↗ |
非金属:ρ,t↗,λ↗。对大多数固体,λ值与温度大致成线性关系: |
λ=λ0(1+βt) |
式中:λ是固体在温度为 t℃时的导热系数,W/(m·℃) |
λ0是固体在温度为0℃时的导热系数,W/(m·℃) |
β是温度系数,大多数金属:β<0,大多数非金属:β>0 |
3.2 液体的导热系数 |
液体导热系数:0.07~0.7W/(m·℃) |
温度的影响:t↗,λ↘(水、甘油除外) |
★ 金属液体:其λ比一般液体高,其中纯Na*高 |
★ 非金属液体:纯液体的λ比其溶液的大 |
3.3 气体的导热系数 |
气体的导热系数:0.006~0.67W/(m·℃) |
温度的影响:t↗,λ↗ |
P的影响: |
★ 一般压强范围内,λ 随压强变化很小,可忽略 |
★ 过高(>2×105kPa)、过低(<3kPa)时,P↗,λ↗ |
气体的导热系数小,对导热不利,但有利于保温、绝热 |
3.4 影响导热系数的因素 |
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λ,λ金属 > λ固 > λ液 > λ气(与分子距离有关); |
同种物体的化学组成愈纯、λ 越大; 如纯铜 λ=330[千卡/米·时·℃],如纯铜中含有微量的砷时 λ=122[千卡/米·时·℃]; |
内部结构愈紧密、λ 值愈大; 如聚异氰酸酯塑料 λ=0.18[千卡/米·时·℃],而聚异氰酸酯泡沫塑料(低温保冷材料)的 λ=0.015~0.023[千卡/米·时·℃]; |
物理状态: λ冰=1.93[千卡/米·时·℃],λ水=0.49[千卡/米·时·℃],λ水蒸气=0.0139[千卡/米·时·℃]; |
湿度:湿材料的导热系数比同样组成的材料要高。因为湿材料含水多,而干材料有空气。(λ水>λ气); |
温度:气体,蒸汽,建筑材料和绝热材料的 λ 值,随温度升高而增大。大部分液体(水与甘油除外)和大部分金属的 λ 值随温度升高而降低; |
压强:因为液体可视为不可以压缩,因此压强影响可以忽略。压强对气体的影响(高于2×105[kPa]或低于3[Kpa])下,才考虑压强的影响,此时导热系数随压强增高而变大。 |
导热本质是分子振动传热,它取决于物质(分子排列)的疏松程度和温度(分子振动的速度)。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,所以气体,蒸汽,建筑材料和绝热材料的 λ 值,随温度升高而增大;大部分液体(水与甘油除外)和大部分金属的 λ 值随温度升高而降低。 |
|
在工程计算时,温度的变化在不大的范围内,对大部分材料来说,可以认为导热系数随温度是线性关系的,即: |
λ = λo(1+b t ) |
式中:t 为温度 |
λo为温度为0℃时的导热系数 |
b是由实验测定的常数。在实际计算时,一般可以取其平均温度时的导热系数的数值,在计算中作为常数处理。 |
|
按照国家标准(GB4272-92)的规定,凡平均温度不高于350℃,导热系数的数值不大于0.12W/M·K材料称为绝热保温材料(隔热材料或热绝缘材料)。 |
特点:是内部有很多细小的空隙,其中充满气体,因而并非为密实固体。但由于其空隙细小,气体在其内部可视为静止的,主要以导热的方式传热,高温时还伴有辐射方式。气体导热系数小,*终使得整个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(也称表观导热系数)的数值非常小,达到隔热保温的作用。 |